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报业智能化、视觉化整合转型的路径分析——以深入应用AI合成主播为切口

导语:AI主播不能只是简单地使用,还需要不断开掘其智慧功能,成为拉动报业迈向智慧媒体的新引擎。

  (本文作者:吴生华 张怡等)

  AI合成主播是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已经被媒体行业广泛使用。报业以“媒体+AI”为抓手,积极探索从“纸媒”向“智媒”转型,AI主播成为报业智能化转型最便捷的切口。但是,AI主播不能只是简单地使用,还需要不断开掘其智慧功能,成为拉动报业迈向智慧媒体的新引擎。以深入应用AI合成主播为切口,报业智能化、视觉化整合转型过程中遭遇了怎样的困境?未来又该如何发展?本文试作论述。

发展历史和现状呈现:报业集团纷纷推出AI主播,开启“智媒”时代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以应对新媒体的挑战,纸媒一直是最迫切,也是最积极的。AI合成主播技术的不断成熟,为报业探索智媒发展打开了突破口。

  (一)AI主播进化历程,初探索起步于报业

  2000年至2004年,互联网发展进入2.0时代,这一时期是人工智能主播发展的萌芽阶段。世界上最早的虚拟主持人是英国报业联会媒体公司2001年推出的“安娜·诺娃”[1],是人工智能主播的前身。不可否认,“安娜·诺娃”就是简单的动画形象,只具有较为生硬的合成语音播报功能。但在当时它依然以24小时无间断播报、外形可爱等大受欢迎。之后又出现了一系列的虚拟主持人,如中国的Gogirl、言东方和伊妹儿,美国的vivian、韩国的丽丽等。这些虚拟主持人经过短暂的热闹之后相继谢幕,完成了尝试性的历史使命。

  2004年至2018年,人工智能主播发展进入技术探索阶段。技术进步再次为虚拟主播研发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视频网站的兴起也为虚拟主播提供了舞台。这一时期的虚拟主播从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技术进步发端,报业在此期间并未进行更多探索。直至大数据算法、语音及图像识别、MGC(Media Gateway Controller,媒体网关控制器)、人机交互对话等多项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AI主播发展有了新的驱动力。AI主播作为一种新技术,它的出现也直接影响到了传媒业的发展,尤其是需要开发视觉化资源、加速智能化转型的纸媒。

  2018年以来,全球人工智能主播发展进入智能应用阶段。以虚拟化、数字化为特征的AI合成主播,成为最新一代的人工智能主播。AI合成主播是指通过语音画面合成、表情唇动、数据建模和自主学习等技术,联合建模制造的具备一定人类主播特征的虚拟分身。除语音播报,还具备了数据储备、处理和学习的能力。核心技术的突破,从本质上改善了智慧视听传播的表现力。

  2019年,我国迎来报业推广AI主播的爆发期。2019年,人民日报首款AI智能主播“果果”亮相;光明日报也推出虚拟主播“小明”;2020年1月,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旗下无锡观察新闻客户端AI虚拟主播禧宝正式上线[2];2020年2月,广州日报推出AI虚拟主播小晴,为广州市民送上《每日安民告示》专题栏目;2021年3月,温州都市报推出AI主播思思,采集温都记者张思思的声音,也是科大讯飞联合温州都市报打造的全国地市级媒体首个定制AI虚拟主播;2021年10月,羊城晚报联合网易互娱AILab共同发布了羊城晚报“真人AI合成主播”——羊小晚(女)和羊小派(男);2022年2月,开封日报报业集团推出AI主播报道“两会”……

 

人民日报首款AI智能主播“果果”

  (二)AI主播功能显现,助力纸媒智能化发展

  一直以来,报业缺乏视听生产系统支持,如今AI主播可以轻而易举解决专业主播问题,将文字、图片、视频等新闻素材有机整合起来,实现更加生动形象的传播。

  2020年,国内许多报业集团都在全国或地方“两会”期间推出AI主播。AI主播不可能出现错报与误读,实现了低成本高准确性的资讯视听化传播。另外,AI主播较为讨巧的“卖点”还在于给人以新鲜感。据记载,20多年前虚拟主持人安娜·诺娃出世时,英国报业联会新媒体公司称,当天网页内容一小时内的浏览量就已达到上万人次,而AI主播这种“先天的流量”也延续到了今天。如无锡日报报业集团AI主播禧宝自上线起,就受到了公众的交口称赞,结合无锡“两会”推出的“禧宝AI‘两会’”专题,平均阅读量破2万,比寻常的图文报道高出一倍多。

  (三)多场景下AI速报,彰显纸媒责任担当

  我国报业媒体长久以来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而迅速、及时、准确传达消息更是其重要准则,因此,引入AI主播是纸媒更好承担责任的技术手段。首先,AI主播不受事件场景的影响。它没有时间、地点、人员的诸多限制,只要前期的文字稿件质量过关,AI主播就能保证每次播报的效率和质量,不会因主播的情绪变化影响播报。其次,AI主播不需要特定的录制场景,在突发性事件和危急的灾难性报道中,AI主播对于播报地点“不受限”,可以及时、高效地传递信息。比如国内引入AI主播的报业集团,大多会在新闻栏目中,播报最新的疫情信息,并直观展示疫情防控场景。这种随时随地的快速即时播报,同样也彰显出纸媒的责任担当。

运用困境分析:AI主播成为机械产品,难以凸显自身特色

  如何让AI主播的运用在报业智慧化转型中发挥更大的推手作用,目前面临不少困难。

  (一)主播泛化:缺乏自身特色,重复推出产品

  目前,许多报业集团只能借助外部力量来推AI主播,这一做法虽然见效快,但后续问题不少,最主要的就是众多媒体AI主播“千人一面”的问题。比如科大讯飞推出的AI主播“小晴”就被许多报业集团采用。如果只是把AI主播当作一件物品,虽节省了资源,但对于报业形象的品牌建立辨识度缺失,人格化形象难以建立。报业集团即便有了“三微一端一抖”完善的新媒体矩阵,仍需树立起自身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标识形象。比如中国日报于2022年10月14日推出的AI主播元曦就有着较高的辨识度,虽然是数字员工,但是从衣着服饰的中国风设计到头发的紫色挑染,都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内容泛化:缺失独特吸引力,需垂直深耕专业化板块

  大部分AI主播服务于新闻播报、气象播报等单一场景,比如哈报集团、开封日报等报业集团AI主播的推出都是在当地“两会”期间,所报新闻时政性比较强,鲜活性相对不足。报业集团应打造更多的专业化内容板块,深耕垂直领域内容,彰显AI主播某一方面“专业”特色。比如沈阳晚报、南方都市报、华西都市报等国内较早进军人工智能原创内容的“先行者”,与阿里巴巴等合作,将“天猫精灵”作为智能分发平台,生产出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高品质语音新闻栏目[3],获得了“好听”“有趣”“很有特色”的好评。

  (三)发展困境:高成本的“可视化”实验

  AI主播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报业集团需要投入更高的成本去进行这项“可视化”的实验。20多年前,安娜·诺娃的诞生历经9个月的时间,耗资高达1.4亿美元,整个行业为之震惊。20多年后,AI主播的制造技术虽不可同日而语,但是高成本、高投入、高研发的基本实验条件并没有改变。高昂的研发成本,AI主播独特形象能否打造成功的不确定性,是许多地市级报业无法推出AI主播的主要原因。

未来趋势初探:多重挑战背后的战略分析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报业集团还需要不断探索突围的战略和路径。

  (一)AI主播成潮流,纸媒直面专业队伍竞争

  AI主播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机器与人的连接”,真正让机器去实现真人主播的功能。纸媒要想在竞争中突破重围,加强AI主播的交互性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彭兰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正在进入新闻业的核心领地,带来场景化与精准化的用户分析、智能化与分布式的新闻生产、社交化与个性化的新闻分发、临场化的新闻体验和传感化的互动反馈。[4]报业集团原本就有诸多的特色板块内容,可以在AI主播推出之初就人格化地为其设立“鲜明性格”,以适当的情绪互动带入传播场景,塑造AI主播的“性格”特征。可以为虚拟主播开设社交媒体账号,如微博、视频号、抖音号等,使其以虚拟形象的身份与受众产生拟态社会互动,建立情感链接。既然AI主播的目标就是接近人类,那么建立社交媒体账号无疑能塑造更全面的“性格”,就像真人主播一样分享日常生活,增强“人格”魅力。同时,节目中可以多多增加互动环节,起初以智能语音问答,甚至可以根据受众不同的兴趣、职业、年龄等进行外形的变化。

  (二)知名度落差,纸媒应以专业度弥补

  要提高AI主播的知名度,纸媒应重点打好专业牌。如长江日报坚持“新闻立报”,至2022年已累计有50多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哈尔滨日报在整体报道和语言风格上,东北特色十足,冰城味独特……纸媒推出的AI主播完全可以嫁接其原有特色,提升播报的专业度,打造垂直化内容,塑造品牌化特色,以更加鲜明的标识吸引受众。

  (三)加快自主研发,促进AI主播更新迭代

  创造真正属于本报的IP化知名AI主播,采用本报具有一定知名度记者的形象和语音素材,或是创造特有的形象都是可行的思路。如温州都市报的AI主播就采用了记者“张思思”的形象,特色鲜明;无锡日报的“禧宝”也因其外貌的独创性和灵动性获受众喜爱。同时,加快更新迭代,不断增强AI主播智慧功能,也是报业智慧化转型的题中应有之义。

  随着智媒融合发展的纵深推进,从“纸媒”到“智媒”,更重要的是生产逻辑的换代。AI主播作为纸媒转型智慧化媒体道路的入口已经明确,接下来如何有效突破、持续推进才是更需要深耕探索的问题。

  注释

  [1][2] 张宗兰,赵然.智媒深度融合赋能“AI合成主播”探索[J].新闻世界,2019(02):68-71.DOI:10.19497/j.cnki.1005-5932.2019.02.020.

  [3] 郭琳媛.“可听化”时代语音新闻生产的“蓝海战略”——以“AI语音头条”为例[J].传媒,2019(19):48-49.

  [4] 彭兰:《更好的新闻业还是更坏的新闻业?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业的新挑战》[J],《中国出版》,2017 年第12期

【责任编辑: 徐亚新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媒体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独家视频、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