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河南广播电视台《阳光少年报》:一份垂类报纸的互联网逆袭

导语:《阳光少年报》初中版——《大少年》,已经完成了长达一年的筹备期,市场测试反馈良好,将于今年9月1日正式创刊上市。

  (本文作者:新华社总编室、办公厅  周瑜 李思阳)

  2016年6月1日,河南广播电视台面向少年群体推出了《阳光少年报》,通过互联网平台,利用短视频带货、团购带货、社群种草带货等方式进行营销发行,取得了良好效果,全国发行量突破100万。河南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王仁海说:“我们没有把阳光少年报仅仅当作一份纸质媒体,而是作为互联网产品”。为深入解析该报如何以互联网思维加强运营推广发行,在纸媒式微时代实现逆袭增长,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阳光少年报》社长黄宁、总编辑赵洪涛。

  中国记者:去年底,《阳光少年报》全国发行量突破100万,即便在纸媒鼎盛时期,这也是个有冲击力的数字。出现在互联网时代,令人赞叹。能否介绍一下这份报纸的创办情况。

  《阳光少年报》:《阳光少年报》是2016年6月1日诞生的,是一份纸质周报,专门办给小学生群体,为他们讲述新闻故事、解读时政热点。报纸很小,创刊也几乎悄无声息,但“不看好”的声音却格外多。这不奇怪,如果我们对2016年稍加回顾,便会理解这种看法。

  2016年,传统媒体广告收入仍处断崖式下滑期,不少传统媒体要么到了盈亏平衡点,要么已经深陷巨额亏损的困境。很多传统媒体相继停刊、停播,崩盘或转型的速度都在加快。业界普遍预判:将有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难以为继,关停并转将成为新常态。

  反观2016年的互联网新媒体,则一片欣欣向荣。2016年是互联网内容平台快速扩张的一年,今日头条、百度都投入巨资培育自有内容生态。这一年,“知识付费”也风生水起,涌现出了一大批知识付费型产品和平台。

  大势显而易见,风口就在眼前。在很多人看来,如果想做新产品、新内容,《阳光少年报》的选项应当是互联网内容和互联网平台,而非传统的报纸。

  但是《阳光少年报》有自己的逻辑。一是我们对新闻最熟悉、最擅长,人才尽管有所流失,但仍有不少专注写作的优秀人才坚守岗位;二是市场空白,市场上专门为孩子创作的科普、文学、历史、艺术类的图书、杂志很多,侧重作文、学科辅导的儿童报纸也很多,但偏偏没有专门为孩子讲述新闻时政的读物;三是纸质阅读对孩子有贴近性,纸质的形态更适合孩子,家长也更愿意为孩子选择纸质读物。

  我们的判断是,互联网的大趋势短期内还不至于大幅冲击儿童阅读垂类市场。所以,《阳光少年报》当时重点做的,就是打造一个足够极致的纸质产品。一是内容极致,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我们打通了时政新闻的“硬”与儿童写作的“软”,用孩子喜欢的语言轻松讲述重大时政,成了我们的核心技能和优势。二是产品形态的极致,我们放弃新闻纸,使用护眼精品纸、大豆油墨,并且拒绝刊登任何广告。

  中国记者:这样看来,这份报纸的发展逻辑理论上可以成立,实际情况也是这样吗?

  《阳光少年报》:在最早期,我们仍然对传统生态抱有很高的期待。自有发行、校网征订、邮政发行,是我们寄予厚望的三个渠道。特别是自有发行,河南广电原有纸媒尚存部分发行团队,他们可以成为《阳光少年报》赖以生存的渠道。我们当时认为,有这三个渠道,最起码在河南本地市场还是有效的。

  但事实远没有想象的乐观。自有发行团队尽管尚有部分留存,但单独一份周报,每周投递一次,时间效率要求很高,单份投递费用又很微薄。这样,很难维持一个投递团队生存,更谈不上稳定、高品质的服务。校网征订和邮政发行两个渠道比较相似,主要针对校园集中订阅。这两个渠道确实有较大发行量,但对我们来说,它们的难度似乎更大。

  当时的传统媒体生态,已经是一片废墟,而我们恰恰就像刚刚从废墟上发芽的一根小草。这是我们最大的困境。换言之,报纸与客户之间需要一个可靠的链条,但这个链条上的所有环节,都已经不存在了。

  创刊之后,我们很快发现,《阳光少年报》仅仅打通了内容和印刷两个环节,营销、订阅、投递、售后等环节几乎都是勉强对付,并没有找到成熟的解决方案。关键是,没有强有力的销售渠道,就没有足够的发行量,对《阳光少年报》这份依靠发行为生的报纸来说,则意味着生存危机。在这样的状况下,《阳光少年报》一直苦苦支撑了3年。这3年里,财务状况并不理想,甚至陷入过“揭不开锅”的窘境,主创团队还出现了人员流失的现象。

  幸运的是,即便在最艰难的状况下,河南广电对《阳光少年报》这个项目抱有坚定的信心,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逆境中,《阳光少年报》从未动摇对内容品质的坚守,也从未违背不刊登广告的承诺,或是为了生存改变产品属性。

  中国记者:在这种情况下,你们没有“死”掉,反而“活”过来了,这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阳光少年报》:三年的步履维艰、处处碰壁,让我们愈加深刻地认清了一个道理:不必对传统生态抱有幻想,也不要指望“打通关系”“背靠大树”,我们应当倾尽全力拥抱市场,拥抱互联网。

  三年困境里,《阳光少年报》也进行了各种尝试,包括网络销售。《阳光少年报》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有赞店铺,设计产品组合,组织“妈妈团”进行分享分销。限于当时的互联网经济环境,这一通道并未作为战略重点,也没有大量投入资源,浅尝辄止,未能形成规模。但是,通过这一通道,我们第一次和互联网有了亲密接触,《阳光少年报》也得以走出河南,获得了省外的第一批用户。

  2019年下半年,伴随着互联网社群经济的崛起,曙光乍现。北京海淀区是中国的教育高地。最早订阅《阳光少年报》的海淀妈妈圈,成了我们的第一个影响力中心。不少海淀妈妈把阅读《阳光少年报》写进孩子的作息时间表,把孩子的读报笔记放在小红书上、分享到各种读书群里。这并非刻意为之,但这种形式的分享,真实可信,很有说服力。就这样,以海淀妈妈圈为中心,《阳光少年报》的市场认知度,开始向全国辐射。特别是一线城市,重视教育的高知家庭、高收入家庭尤为欢迎《阳光少年报》。

  除了互联网社群经济推动的口碑辐射,还有来自“双减”政策和疫情的影响。这两个因素,对很多行业来说是负面的影响,《阳光少年报》偏偏从中看到了机遇。

  随着“双减”全面落地,很多孩子减少了作业负担,也减少了教培机构占用的时间。突然多出的课余时间如何安排?这成了很多家长都在思考的问题。家长都清楚,“双减”并不等于“躺平”,提升孩子综合素养同样需要有效的手段。所以“双减”之后,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和时间投入大幅提升。定位独特、内容优质的《阳光少年报》就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另外,疫情期间,孩子户外活动减少、网课过多,很多家长更用心地为孩子选择纸质读物,通过阅读让孩子开阔视野、了解外部世界,弥补疫情环境造成的缺失。《阳光少年报》的定位,恰好适合家长这些需求。

  中国记者:都说时势造英雄,又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面对机遇,你们都做了哪些准备呢?

  《阳光少年报》:看上去,《阳光少年报》这个时候似乎已经有了机会、可以轻松“起飞”了。但我们发现,曙光仅仅是曙光,我们要想在互联网生态中风生水起,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如何拥抱互联网?《阳光少年报》需要做出很多选择,产品设计是第一位的。2020年之后,我们才渐渐有了清晰的判断:全力拥抱互联网,并非就是针对产品内容的网络化、音频化、视频化。我们做的是儿童产品,具有两重性:我们在互联网上触达的是家长群体,但产品的实际用户是儿童。所以,我们不能简单模仿一般的互联网内容产品,因为它们大部分是低成本的、免费的;也不能自己去做针对儿童的内容平台,因为这一领域已经大鳄横行,我们不可能与之抗衡。

  我们的路,只能是利用互联网生态,构建一条连接产品和客户的通道。换句话说,我们要融入互联网生态,养活一份原本不属于互联网生态的纸质报纸。这条颠覆之路,必须我们自己去摸索开创。

  这条路上,最大的障碍就是投递的问题。报纸产品的独特性,就是单期价值低,但期数多,服务次数多。《阳光少年报》是周报,每年42期左右,这就意味着42次投递,并且要面向全国。要想让报纸通过互联网畅行无阻,就必须解决如何抵达客户的问题。除了快递,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我们要彻底放弃传统投递,全面使用快递投递。但是算算看,一年42次的投递费用,并不是所有读者都愿意承担的。报纸的订阅价格,必须符合互联网的销售需求。

  以实现快递为目标,我们设计完善了产品的投递组合:每周投递一次,每次投递一份,这叫周周投;每月投递一次,每次投递4—5份,这叫月月投;同一个地址,每周投递一次,每次投递3份,这叫3人团;同一个地址,每周投递一次,每次投递6份,这叫6人团……

  很明显,周周投的快递次数最多,价格当然会最贵,其他的投递组合,因为合并投递,实际上减少了单份快递成本。这样,就能够通过不同的快递服务,满足不同需求客户的实际需求。更看重时效性的,选择周周投;更看重价格的,选择月月投;如果两个都看重,那就动员邻居、同班同学一起订阅多人团。

  设计投递组合和价格体系,仅仅是我们解决“可能性”的重要一步,要想实现可持续的互联网生存,这后面还需要搭建全面的、服务于互联网生态的支撑体系。《阳光少年报》能否成功逆袭,就看它能不能撑得住。

  中国记者:这个支撑体系又是什么样的?

  《阳光少年报》:《阳光少年报》构建的支撑体系,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相互关联,缺少任何一个,整个系统便无法运转。

  一是仓储分拣系统。自建仓储、集中发货,这是《阳光少年报》让很多人吃惊且不太理解的地方。实际上,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支撑环节。自建仓储、自己完成分拣环节的好处很多:即便是周报,也是一个相当讲究时效性的产品,可控的仓储分拣体系,有利于提升效率,缩短单期流程;虽然《阳光少年报》实体产品比较单一,但投递方式比较复杂,需要熟练的分拣团队完成第一步的分拣、装袋、贴单,这样会大大减少客户投诉,提升客户满意度;更重要的是,由于我们承担了发货前的所有工作,实际上减少了快递公司的成本,可以争取更低的快递价格。这样做,其实就是在解决互联网产品必须解决的问题:发货时效、客诉率、成本率。

  二是渠道运营系统。渠道运营系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销售渠道的开拓和维护,另一个是售后服务。和众多互联网爆款产品相似,如果对销量有较高预期,就需要尽量扩展销售渠道,这样才有可能在互联网上成为一个“流量品”。但是,通过销售渠道销售,并非只是提供产品这么简单,还需要有运营系统在售前完成谈判、签约、接单、跟踪、服务、控价等非常繁琐的动作,这样才有销量,才算健康可持续的销售。同样,售后也需要用服务体系来保障。一方面,是针对销售渠道的售后服务,链接发货、财务结算等诸多环节;另一方面,是针对读者家长的服务,包括内容反馈、信息保全、异议处理等众多服务内容。

  三是品牌后援系统。在传统媒体行业,品牌后援系统并不多见,但对一个互联网产品来说却特别重要。从品牌理念的推广、视觉识别系统、产品的网络呈现,到诸多销售环节必备的物料、文案、赠品,都需要源源不断为渠道提供。这个系统,决定了产品的调性以及网络呈现品质,同时对销售渠道、销售终端的服务支撑,能起到直接推动销售的作用。

  了解了上述三个系统,就不难发现三者之间存在的密切关联。做好仓储分拣系统,不仅能够大大减少渠道运营系统的压力,还能压缩成本,销售渠道才得以获得合理的分销佣金;做好渠道运营系统,不仅意味着更多的单量和营业收入,高品质的衔接也能提升仓储分拣系统的运转效率,节省更多的成本;做好品牌后援系统,能提升渠道销售,也能提升终端读者对报纸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对所有环节都有正向的影响。 

  所以,《阳光少年报》在互联网上“做对”之前,已经为此做足了准备。我们的团队协同配合,满怀热情,等待着见证奇迹的时刻。

  中国记者:具体到互联网上的推广发行,咱们都用了哪些“好招儿”“妙招儿”?

  《阳光少年报》:在过去的三年里,图书杂志的互联网销售迎来了显著的增长,电商三网、私域社群、新媒体平台深刻改变了图书杂志的主流销售模式,而《阳光少年报》作为为数不多的报纸品类,依靠独特的定位、过硬的品质和强大的销售支撑能力,成为销售渠道热捧的“爆品”。

  我们从社群做起,占领北京海淀妈妈圈、顺义妈妈圈的口碑高地,以朋友圈、团购群等各类社群为抓手,收获了第一波互联网流量。紧接着,传统三大电商平台:淘宝、京东、当当同步跟进,收获第二波流量。我们还通过私域垂类社群、账号推广带货,包括快团团、万物心选等团购平台,形成第三波私域流量。近两年,我们积极介入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平台,在东方甄选、新东方、学而思等头部账号的直播间里,《阳光少年报》已是常客。我们还积极和母婴、儿童教育类大V、教辅渠道等建立密切合作。总之,我们积极占领头部、腰部、中盘等各类互联网平台,通过分销模式,推广我们的产品。众多优秀的销售渠道选择了《阳光少年报》,《阳光少年报》也用出色的“流量表现”回报了渠道的支持。在销售旺季,某知名亲子类微信公众号一篇推文,便可卖出上万套合订本;某知名抖音博主,发布推广《阳光少年报》短视频,曾创下单条视频获取200万GMV(商品交易总额)的惊人成绩。

  在销量激增的同时,我们始终重点关注自身的服务支撑能力。在销售旺季,每天成千上万的订单会从渠道抵达我们的运营系统,再进入仓储分拣系统;每周四的凌晨,数家印刷厂同时开机,确保新一期的报纸能快速印完;每个月,我们的仓储分拣系统,能够完成数十万个包裹的分拣贴单,这同时也意味着我们有能力同时跟踪数十万个服务流程……

  历经数年沉淀发展,《阳光少年报》终于通过互联网完成逆袭。2022年底,《阳光少年报》年度发行量超过100万份,其中80%的读者分布在河南省外,省外读者中超过半数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阳光少年报》也成为河南文化创新、媒体融合创新领域的典型代表,得到了业界同仁的关注和各级领导的褒奖。

  今年,《阳光少年报》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阳光少年报》初中版——《大少年》,已经完成了长达一年的筹备期,市场测试反馈良好,将于今年9月1日正式创刊上市。另外,《阳光少年报》在图书出版领域也有不错表现,文创研发也将成为新的业务板块。这一系列新动作,标志着《阳光少年报》由单一优势产品开始向多元化产业迈进,也标志着河南广电开始进军更广阔的文化市场。

【责任编辑: 徐亚新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媒体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独家视频、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